清研 發表於 2016-10-3 20:13:20

一週八天的歲月:披頭歲月 review

披頭歲月 review

文:清研

https://i.ytimg.com/vi/Mj0KLrrl2rs/maxresdefault.jpg
看完披頭歲月的紀錄片,字幕升起。 字幕一直在轉,我一直在看,看到每一段訪問的製作名單的時候,人群中已經有不少人站起來離開。
就在此時,大標題亮起,重點才出現。
在這裡我賣個關子好了。

重頭說起。
嗯,就是剛才的第一句我要說的。
看完披頭歲月的紀錄片……
我的感覺很深。紀錄片由他們冒起開始,然後不斷擴大,不斷成長,不斷威風八面。電影過了一半,我開始嘗試把片中的所有尖叫聲都抹去, 把片中的傾慕都抹去。如此我便可以心理平靜地去觀察The Beatles。

是真的,當太多的歡呼去感染自己的時候,很自然地也瘋狂埋一份,但是我不認為是看這部紀錄片的好事,我希望冷靜的去觀察。

果然,當The Beatles四人都在片中出現對於成名的疲憊感的時候,我沒有跌墮下去的感覺,我平靜地看整個過程。
這時候,片子就說到John Lennon,他在某次的訪問裡說,The Beatles比起耶穌還要受歡迎,一句說話掀起大災難。其實在片中John Lennon也有為整句說話解話,他沒有自大到下此狂言。在這裡,我不解釋這段事故了,留待觀眾自行理解。

我想說的,是John Lennon說這句說話時,基本中他已經把自己抽離, 他已經活在自己孤獨的世界,在他的眼中, The Beatles是一個符號, 是一個大眾追逐的偶像符號,偶像符號好像並不與他相關,他就如同在看陌生人似的去看The Beatles。其實不單只他,全隊樂隊都出現這種狀況。
在生活上,此時候的他們都開始把自己抽離。 John Lennon追尋和平的真義, George Harrison追尋古老音樂的真義,其他二人都各自找尋自己的生活,去填補過去幾年所失去的時光。
我看到的,就是這種抽離。
抽離未必等如是樂隊的終結。
抽離是因為名氣膨漲到一個點,已經離開了本質。 原來的本質就是用音樂去跟大眾溝通,但是一切已經超越了,走過了頭,便難以溝通。
在這時候, 我看到的,是他們站在遠處去看這個氣球,好像不屬於他們似的。真正的The Beatles不是這樣的,起碼,音樂上的The Beatles不是這樣的。

站在遠處去看,就會看到最好的風景,就好像他們在片末,天台的風景,就是最好的風景。
試試細看他們後期出現的心理改變,繼而影響音樂路向,我覺得那些段落才是最精彩。
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週八天的歲月:披頭歲月 review